首 页| 信息公开| 规划编制| 规划管理| 电子报批| 政策法规| 公众参与| 服务窗口| 党务廉政| 城建档案| “双随机”监管| 镇江论坛| 微博
 
    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规划编制 > 专项规划  
《镇江市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》(批后公布)
稿件来源:市规划局 发布时间:2018-01-03 字体调整:   

  《镇江市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》已于20171226日获得了镇江市人民政府批准,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:

  (一)规划范围

  包含保护范围和规划研究范围两个层次。

  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:为伯先路-京畿路两侧文保单位、传统风貌建筑较为集中、空间格局保存较为完好,需要严格控制的范围,北至广肇公所巷、南至京畿路-宝盖路、西至云台山东麓、东至贾家巷,用地面积为3.46公顷。

  规划研究范围:北至大西路,南到宝盖山,西临云台山,东至贾家巷,总用地面积为15.09公顷。

  (二)规划原则

  1、保护历史真实载体、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

  2、民生为本、融合发展的原则

  3、合理利用、永续利用的原则

  (三)规划目标

  充分挖掘街区历史文化遗存,引入公共活动和现代功能,规划集旅游、休闲、文化展示、商业服务、居住为一体,体现街区民国特色风貌,展现镇江民国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,最终形成内部居民生活便利基础设施完善、外部体现镇江民国文化的旅游商住混合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。

  (四)主要内容

  1、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与价值

  1)历史文化特色

  ①沿长江城市“山--巷(里)”空间形态典范

  以伯先路、京畿路为轴线,大西路、宝盖路、山巷围合,形成延伸至山体的巷道,呈现纵横交错的网络状街巷里弄肌理、“两山夹一街”的空间形态。

  ②特色鲜明的民国公共建筑、传统民居体验区

  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建筑特色鲜明,包括以广肇公所、包氏钱庄为代表的中式传统建筑,以蒋怀仁诊所、老邮政局为代表的西式建筑,以大兴池、红卍字会旧址、屠家骅公馆、镇江商会、内地会为代表的中西合璧建筑等多种类型。

  街区内的传统民居则以三合院,即“三间两厢一天井”的型制为典型代表,包括东长安里、吉安里、吉庆里等民居建筑群,建筑风格以江南为主,局部南北风格交融,不但参考了上海早期的里弄建筑式样,还有徽派民居和江南水乡民居的特征。

  ③民国时期多元化文化的见证地

  伴随地区发展,街区内的公共(公共事业、办公、医疗)建筑、文化建筑、商业建筑、名人公馆等多元的产业功能建筑发展,见证镇江城市经历渡口时代、运河时代、长江时代、铁路时代的发展历程。

  2)历史文化价值

  ①历史价值

  镇江近代的开埠历史、民族工商业的兴盛历史奠定了伯先路历史街区文化内涵的基础。伯先路街区的更新演变见证了镇江老城区的发展史,也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的外部体现。

  ②文化价值

  街区遗存丰富,承载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(如文保单位、历史建筑、传统风貌建筑、历史环境要素等等)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(如名店、老字号、民俗文化等),具有相当重要的情感意义和文化价值。

  ③景观价值

  历史形成的“山————巷(里)”的空间及街巷格局清晰,伯先路、京畿路两侧拥有比较完整的民国商业街的特色风貌和建筑空间格局。相当一部分街巷的界面保存着传统风貌,建筑类型丰富,不同历史时期、不同类型的建筑共存,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。

  ④旅游价值

 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,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表现城市精神、展现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通过功能整合,镇江的三个历史街区自成特色,形成合力,具有巨大的内在旅游开发的潜力和价值。

  2、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

  1)特色定位

  民国商贸文化建筑集中、街巷格局清晰的历史文化街区。

  本街区规划以“商”为特色,引入文化、展览、餐饮休闲、旅游服务业等新功能,体现民国街特色风貌,展现镇江民国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。

  (2)保护与利用

  将街区保护要素分为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,针对每一具体要素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,对重要建筑遗存的利用方式提出规划引导,同时对地方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提供物质空间支撑,实现传承。

  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素构成表

  人工环境要素(物质文化遗产)

  街巷肌理

  小街为轴的纵横交错的街巷肌理

  空间格局

  “山-街巷(里)”的特色空间格局

  文保单位

  省级文保2处(镇江商会、广肇公所),市级文保5处(东长安里、吉安里、吉庆里、大兴池、伯先路优秀建筑群),市级文控1处(包氏钱庄)

  未核定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

  29处,包括宝盖路314号民居、大孙家巷10号等

  历史建筑

  3处,包括小街90-1/90(于氏宅)、大孙家巷75/77/79/小街70(徐氏宅)、小街41号(镇江慈善医院旧址)

  传统风貌建筑

  除以上各类建筑,具有一定建成历史,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8处,包括邮局巷25号民居等

  历史环境要素

  贾家巷洪海偏堂井、染坊巷古井、屠家骅公馆石门额、传统地面、古建筑门楼、墙面、古树等

  人文环境要素(非物质文化遗产)

  地方传统美食

  “镇江三怪”、蟹黄汤包、鸭血粉丝汤、“镇江三鱼”、京江脐等

  代表性商业门类

  近代钱、木、江广、江绸、绸布“五大业”、京畿路“手工艺一条街”

  地方风俗

  镇江本土社会风俗、礼仪、节庆习俗

  历史人物

  孙中山、赵伯先、陆小波、屠家骅、蒋怀仁、许氏兄弟等

  思想文化

  近代金融界人士推动城市发展、热衷慈善等

  重要记忆

  历史街巷路名

  伯先路、京畿路、小街、大孙家巷、小白龙巷、贾家巷、东长安里、福寿巷、东大院、西大院、邮局巷、地藏庵巷等

  历史公共空间场所

  “京畿晓发”、银山门、朝阳楼

  民间传说

  “镇江三怪”饮食传说

  (五)规划实施引导

  政府主导,以市场化运作为主,积极引导居民参与,实现渐进式改善。

  1、人口与建筑引导

  采取“可走可留、可修可换”的人口与建筑引导政策,适度疏解街区人口,调整优化街区人口结构。

  按照公有产权住宅、公有产权非住宅、私有产权住宅、私有产权非住宅等不同类型制定相应政策。

  2、产业发展引导

  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开展各种不违背街区保护原则的经营活动,引导老字号店铺和特色手工艺的恢复与进驻,引导利用富余空间开设家庭旅馆,推动与街区文化特色及产业定位相符合的手工业、休闲商业、民宿客栈等商业的发展,鼓励在街区内创业、创新。

  3、建设控制引导

  采用如奖励引导(容积率、绿化率)、异地补偿等技术手段;对提供公共空间、延续历史文脉的建设予以奖励;缩小土地批租规模;开发者可选用不同建筑设计师按先后次序、互相协调的原则进行设计,尤其加强对首批进入建筑设计师方案的控制、审批等。

  

   

  

  

  附图:

  1.保护范围划定图

  2.历史遗存分布图

  3.建筑年代评定图

  4.建筑层数分析图

  5.建筑质量评定图

  6.建筑风貌评定图

  7.建筑功能评定图(初始功能现状功能

  8.空间格局保护规划图

  9.街巷保护规划图

  10. 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规划图

  11. 用地规划图

  12. 规划总平面图

  13. 街区鸟瞰图

  附表:

  物质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一览表

  

  

  

[ 加入收藏 ] [ 打印此文 ] [ 关闭 ]
   
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版权所有 镇江市人民政府 bet5365官网主办
@Copyright 2009 Zhen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
苏ICP备10096961号-1